五行里的木代表什么?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卦是讲“比”“应”关系的: 师;谦;豫;随;蛊;临;晋;明夷;家人;贲;蛊;丰 这些卦的卦辞、彖辞、爻辞无一例外强调一个“和”字,即“比应和谐”关系。 在象曰里也解释得很清晰明确: “师贞,正比也。” “谦,亨,君宜贞。下谦而益,恒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豫,利建侯行师……” “随,刚来而下柔……。”
“蛊,刚上而柔下……。” “临,刚兑而下巽……。” “咸,感应之象……。” “损,损下益上……。” “节,节止之物……。” “艮,止其道……。”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是自然流动互感的,没有哪个气是固定的,因此才要人为地加以节制,使它们保持平衡稳定的状态——这就形成了《周易》的法则,也就是“中正和合”。
如果阴阳之气失衡了呢?比如火太旺了,水不够了,怎么办呢? 那就得用火生土,以土制约过盛的火;用水克火,以水缓解火的燃烧速度等等方式来实现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又和谐共存的关系。 这个就是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来源。所以五行其实就是五种作用力,它们分别对应水火土木金这五个基本元素。 当五种力量处于平衡时,世界就会是稳定的,就像太极图一样,阴阳互抱旋转。当某种力量过于强大或弱小,超出正常的范围时,就会产生灾害,这就是五行的灾变理论依据。 所以人们通过研究五行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趋势并试图加以避免或利用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