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五行属什么?
1.“贡”字,根据古籍记载来看,本意为“祭祀用酒”(《说文解字》);又指进献给朝廷的礼物(《尔雅·释言》、《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古代诸侯每年朝见天子时,必须贡献宗庙用的酒;后来也用以泛指臣民或地方向朝廷献纳物品,如“岁贡”“朝贡”“纳贡”等等。 在现代汉语中,“贡品”一词已经基本不再使用,只有少数用于表示一些特定的意思,例如:民族工艺品为“少数民族贡品”(亦作“民族民间工艺品”);由国外进口的工艺制品为“外国贡品”;经过加工处理的食品称为“熟贡品”以区别于生贡品(原指未加工处理的食物)。 “贡”作为名字来使用时,在古籍中常写作“公”或者“珙”,现在则通常将“公”简化成“龚”、或者写成同音字。比如明朝有个大臣叫于谦,他的本名是“谦”,但因其祖父名叫“公”,所以入京为官后就改用“于公”为姓。由于于谦一直以“廉”自持,故人们便称他为“于谦公”;而他在《石灰吟》中的那句名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因此被后人改成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焚身何惧炼银关——公自清白公自在,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方便称呼。此外还有宋朝宰相寇准、元朝大臣刘秉忠等人也都曾以“公”或者“珙”为名,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受到后世敬仰。
2.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贡”在古代与“公”具有相同含义且可以通假;而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来表示封建社会时期对皇帝及其统治集团所缴纳之物称之为‘贡’,同时它也包含着“给予”之意,即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分享叫做"奉献/献身";由此引申出来的意义还包括了'敬慕'和'崇敬'等情感内涵: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概括地表述成为“奉献—尊敬—热爱”这样一个过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