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了国际滑联吗?
是国际滑冰联合会,不是国际滑联(速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 国际滑冰联合会和世界滑冰协会都是国际体育组织,但前者负责冬季项目,后者负责夏季项目。也就是说,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是在ISU管辖下进行比赛。 ISU的官网上这样介绍自己“国际滑冰联合会在世界体育运动中拥有近2500名会员”而WSA的网站上则这样介绍自己“自1892年成立以来,世界滑冰协会一直是全球唯一的冬季体育运动全球性代表机构。协会现有约200个成员国家与地区团体会员以及约40个个人会员。”可见这两个组织的规模都不小。 ISU成立的时间是1908年,WSA成立的时间是1924年。到现在已经过了上百年的历史。
在百度百科上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介绍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夏冬两季运动分开的管理体制,因此一直未加入任何一项冬季体育运动的项目协会,即国际滑冰联合会(简称ISU)和亚洲滑雪联合会(ASF)。直到1995年底才正式加入ISU,成为该联合会的一名新会员,从而获得了参加各种世界大赛的资格。而加入亚雪联则是在1996年的1月。我国在雪上项目上的起步是很有限的。” 这段话里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那就是以前中国是没有资格报名参加一些冰雪项目的国际比赛的,因为中国没有在这些项目上进行注册。而能报名参加比赛是要符合一系列条件的,比如必须达到一定的人数和质量才能申请参加,并且需要由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的预赛来取得决赛的资格等等。所以说,中国在冰雪项目上确实属于“半路出家”。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参加国际滑联组织的各种国际赛事。
自1936年起,速滑强国荷兰曾经三次申办冬奥会,考虑到荷兰地处低纬地区,只能在冬季利用自然河湖举办冰雪赛事,国际奥委会出于冬奥会竞技条件和电视转播效果的考量,两次拒绝了荷兰的申请。国际滑联从荷兰诉求中看到了转机,如果能说服主要轮滑大国加入速滑行列,就可以彻底解决速滑场地季节性和区域性矛盾,让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可以四季在世界各地展开。于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新任国际滑联主席亨德里克斯的推动下,国际滑联决定开展速滑和轮滑“一体化”改革,试图让轮滑为速滑输送新鲜血液。国际滑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轮滑强国发出了加入速滑行列的“邀请”。
当时的国家体委在综合权衡利弊后认为:中国是轮滑大国而非强国,如果开展速滑项目,从零起步,必然要受到发达国家速滑运动员已有的运动习惯和技战术水平的制约,中国选手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很难出成绩。而且,速滑在我国群众基础差,远离“三亿人上冰雪”的社会目标和2022北京冬奥会愿景。因此,国家体委提出了以轮促冰、依托轮滑为速滑培养人才的“轮转冰”战略。中国一直沿用“小球带动大球”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思路,并与国际滑联及其速滑裁判委员会就“轮转冰”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对我国运动员在选材、技术、战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包括我国运动员可以使用轮滑经验对速滑“追赶”发达国家运动员所涉及的150多项申诉进行申诉减免,我国教练员可以申请参加速滑教练员的晋级培训和轮滑教练员的速滑专项培训等,国际滑联及速委会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经过20多年“轮转冰”运动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速滑运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广的发展。2013年,我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速滑运动,速滑场馆(包括封闭场馆、季节性冰场,人工制冷轮滑冰场)接近100个。我国速滑运动员也从最初参加世界杯分站赛无人晋级世界锦标赛,到近年来涌现出周洋、张虹、刘秋宏、李坚柔等一大批世界级选手,尤其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张虹在1000米速滑中夺金,实现了我国冬奥会历史上在雪上项目和非固有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目前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排名前32名的速度接近40%,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应该说“轮转冰”战略取得了初步成功,成为用“小球带动大球,小项带动大项”,乃至小轮带动大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又一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