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山寺在哪里?
位于广州市南郊的白云山,是一座现代化的佛教丛林。
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宝林寺,是白云山最古的寺院。
因该寺所在位置过去有个形状像葫芦的山谷故名“宝林”。 现在的宝林寺是1986年后重建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三尊金光灿灿的佛像,分别为横三世佛;两侧侍立着十八罗汉。
据寺内碑刻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宝林寺由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市)官绅捐资兴建,康熙皇帝御笔题书为“广惠博济之宫”。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皇帝南巡时曾驻跸此寺。 解放后由于政策影响寺庙被毁于一旦。
1980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于1983年在原址复建了宝林寺。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白云山周边出现大量民宅、商业区和大型医院等建筑群,使这一片繁华,也使整个白云山出现了“城市边缘化”的现象。
为了恢复历史面貌,政府在白云山打造“风景区”的同时,决定重建“历史名胜古迹”——宝林寺。新的宝林寺占地5万平方米,是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云山麓,比原来扩大了近十倍。
广州南园寺与北京红螺寺、南京栖霞寺、杭州灵隐寺并称中国四大幽静禅林,是粤东地区首座十方选贤丛林,有着中国律宗祖庭之称,在全国十方寺院中地位显赫,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开放寺院。
南园寺座落在广州市白云山北门大金钟路东侧马鞍山南麓,是驰名东南亚千年古刹。据清光绪十年黄焯重修的《南园寺志》记载,南园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龙洞寺”,元至治年间改为“南园寺”,清康熙三年曾一度易名“大云寺”。初时,南园寺依傍宽阔的南湖而建,后湖成陆,成为今马鞍山的平地,四周原是大片园林,寺在园内,故名曰“南园寺”。
南园寺的兴衰与历史变迁有著密切的关系。唐代初期,随着道教南移和佛教禅宗的形成,岭南地区建了无数的道观和寺庙。龙洞寺(即南园寺前身)就是在那时兴建的。
宋代为南园寺的鼎盛时期,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今有(龙洞)寺一所,僧房一百间。”宋以后,元、明、清各朝,南园寺经历代修缮、改建和扩建,规模进一步扩大。清道光十年,南园寺毁於大火,仅存普同塔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改为水泥工厂,佛像被毁,寺貌全非。1983年,南园寺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并斥资拨款进行维修,寺内主要殿堂才得以从废墟中重建和修复。
南园寺依山而建,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筑有山门、放生池、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罗汉堂等大小殿堂18座和净律比丘寮房。寺院掩映在林木幽深、绿草如茵的环境之中,清静深幽、古木参天。寺内大雄宝殿内供奉三宝佛像、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