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五行属性几划?
“義”字的金文(左图),是“羊”和“我”的合体字。 “羊”“我”二字都是古文字中常见的文字。在甲骨文中“羊”字像是一只羊的头和半只羊的身。金文则将羊角省作两笔,变为“厶”。 象形词的字,其本义的含义往往就是所象形的事物名称或者类称;由象形词演变而来的动词、形容词等一般与所象的事物特征有关或含有相关的引申义。如上所述,由“义”的金文字形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本义应当就是指羊身上的某个部分或者说指一种与羊有关的食品名称。
《说文》曰:“义,宜也。从羊我从匕。”又曰:“羊,祥也。见於人有喜庆也。”可见,“义”和“羊”最初的意义都与吉祥有关。而“我”则是古代人的自称之词,《说文》曰:“我,施身自谓也。”许慎认为,古人称自己通常用“吾”“我”,称别人用“尔”“汝”“若”等。所以这里的“我”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了,表示自我称呼。
那么,什么是宜呢?《周易·文言》载:“利者,义之和也。”这里的“利”是指利益,而“义”即是指适宜、适合的意思。总之,古代的“义”应该是一种有吉祥含义的食品,而且这种食物很适合食用,很美味可口。不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食品,现在已无法考证了。
汉字的发展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不断赋予一些古老的字形以新的含义。到了现代汉语中,人们已经不用“义”来指代某种特定的食品了,而是将它用作一个表示道德范畴的词,用以表达一种与功利相对立的价值观念——正义感、道义感和责任感等等。虽然“义”字本身已经不再是用来描绘具体事物的象形字,但其象征意义却非常明确并且深入人心。 在《易传》里有一种说法叫“元亨利贞”,其中的“利”也是指适宜。由此可以推测出“义”最初也应该是表示适宜,但是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伦理道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