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业属于五行什么?
“管”字,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是——“竹简也。从竹、管声。俗作‘筦’字。”“筦”字又注—— “同管。○按《说文》:‘筦谓之弦管。’” 引申一下,“管”字在古文字学里,和乐器有关。 再看一下“管”字的字形演变——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管”的字形基本一直变化不大。
“管”的本义是一种乐器。《诗经·郑风·溱洧》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这里的“蕑”指的是泽兰,是一种草本植物,也是古代的一种香草,可以提炼香草汁,用来染布。但是,这里的“溱与洧”的“管”显然不是指竹子做成的吹奏乐器。这是因为,第一,下一句的“士与女”手中拿的是“蕳”(读音相同),可见“蕳”就是“蕳”,而不是“管”;第二,古代的“管”多是竹制的吹奏乐器,如果这里真的是“管”的话,那应该写作“琯”或“筦”,而不会是“管”。所以这种水草样的“管”应该指的是一种原始的簧片乐器。
我曾在《汉字字源字典》里分析过这种原始的簧片乐器。 这种古老的簧片乐器应该是源自于原始的排箫。原始排箫一般是许多根长短不一的细竹插在一根支柱上而成。当竹管内塞入振动的薄片时,就发出声音了。所以这是典型的“竹木为器”的制造方法。这种方法制造的器物,在古代“五音”中属“宫”部。所以这种乐器属于“宫”。它是这样的: 不过,这种原始的簧片乐器,虽然发音简单,但其音高不稳定。所以只能用来演奏旋律简单的音乐。后来人们慢慢对乐器的制作进行改良时,使用了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使用律吕管,即按照律制来制作每根管子的长度。这样就可以让音高稳定。另一种是在管内插入苇片或竹片,将簧片改成多片组合,以扩大音域和提高音量。
这样改进了的簧片乐器,属于“商”部,它的音色变得低沉浑厚了许多,可以用来演奏比较复杂一些的旋律了。比如我们现在的管乐器中,管子、二胡、阮都继承了这一类东西的音色特点。它们是这样—— 至于现在广泛存在的笛子,虽然看起来像一根细细的管子,但实际上却是用一根竹管制成的。因为里面的每一个横截面都不像管子那样是圆筒形的,而是椭圆形的,而且中间还有一道一道的槽纹。这就是为了模仿多片乐器的音色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