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哪些经济危机?
先回答问题,中国的主要经济危机有:产能过剩导致的通缩危机、债务危机、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流动性紧张,以及即将面临的滞涨危机(或者萧条)。 接下来分别谈谈这几类危机。 中国现在属于“后工业化”社会,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幅下降。这一方面是中国主动选择的结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步伐被大大放慢;另一方面则是被动选择的,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价值偏低,很难取得贸易顺差,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产品则很容易大量出口,带来顺差,因此后面一种类型的工业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重工业的发展,通过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重工业快速崛起。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顶峰,随后开始逐步下滑。目前,我国的第二产业发展已经迈入了后工业时代。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的附加值更高,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提升。现代服务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问题是一旦经济增长依赖大量的进口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那么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源是什么?是税收和财富再分配吗?显然不是,无论是资源税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税费都很低,甚至没有,这些产业获得的仅仅是其正常利润而已。如果靠税收和再分配带来的收入增加部分足够满足国民生活的需要,那当然再好不过,可惜并不是,我们仍然在依靠出口和引资扩大再生产来维持国内需求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这就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困境,也必然面临着各种所谓的“结构性”危机。
通缩危机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前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产能严重过剩下的行业,如钢铁、煤炭等,在不断扩张,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世界经济的疲弱,这些行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在不断下降,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它们进行调控。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但这方面的扩张不可能带来多少就业,因为资本密集度高,难以吸纳太多的劳动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这类行业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又希望它们能吸纳足够的劳动力,这显然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所以,通货膨胀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通缩却又不可避免,我们在经历着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通缩的恐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