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入口离我多远?
这个就要说说北京的交通规划了,作为一个以公交+地铁为主体的大城市, 北京很早就意识到地上空间对于交通的重要性 ,因此早在1985年便提出了“还路于行”的口号并着手开始改造旧城区的街道,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大力扩建道路网(当然也伴随着对老北京传统民居和文化的破坏)。
同时由于北京的地质条件不适合修建深基坑的地下车站, 所以早期的地铁站大多建在地面上 (比如西单、东单、朝阳门、安定门、积水潭、宣武门等地);而建国后的第一座地铁工程——北京地铁一号线因为受到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仅实现了西段(苹果园至礼士路)的地下敷设,且大量采用了明挖法施工导致路面塌陷严重,为此后来北京在建设二号线时改变了施工方式, 转而借鉴香港的建设经验实行全地下敷设并首次使用了盾构技术以减少对地面的破坏(北京最早的盾构机是1990年从英国进口的,现存放于首都博物馆中)。
二号线之后,北京开始了六条线路的地铁建设大潮,在这期间出于对旧城文物古迹和现代高楼的尊重以及考虑到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多数的地铁施工选择了暗挖(矿山法或TBM盾构法)从而避免了明挖法带来的路面塌陷问题。不过这也带来了新的难题——由于北京地面沉降比较厉害,所以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固和防沉降处理。
此外还要提到一点的是2003年北京开始建设地铁四号线的同时启动了新建线路的规划设计,其中一条就是现在的七号线 (西局到南楼梓庄),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中途停滞了几年,直到2009年才重新启动。而在七号线重启建设初期由于该线路途经地区多以民房和老旧公寓为主,所以为了减少工程量采用了明挖回填的方式即在现有场地上做开挖,完工后将原有土地复平以达到减少拆迁的目的(这种施工方式往往会造成路面沉降)。而七号线所采用的盾构机和施工方法也和上世纪90年代的一号线初期的明挖施工完全不同,前者更符合当下环保的要求,后者则会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