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欧泳音欧泳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云,“墙,垣也”。《释名》云,“墙,障也。以板壁遮蔽谓之墙”。可见,古代所谓墙,主要指筑于平地或坡地,用以遮挡视线的板壁,与今日之墙含义不尽相同。而《说文解字·土部》所收“牆”字,则指城郭、宫室一类的建筑,其解释为,“牆,邑城郭木薄曰牆”。这说明古人所谓的“牆”,是带有城墙、墙垣性质的构形复杂的建筑。这种建筑,现代汉语称之为“城墙”。

今人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往往采用“六书”中的“象形”或“会意”一说,主张文字造字时先取意象。比如对“墙”字的解释,认为“墙体”的“墙”字从“高”声,表明此“墙”象高楼;而“牆”字从“土”声,乃“培土”之“牆”,似城墙。据此推测,古人造“墙”字,确系取象于实际存在的某种物体。不过,这个物体究竟是“高墙”还是“城墙”,却还难以确定。

我们查看古代的文献资料,发现古人用“墙”字,确实有时专指城墙。如《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故谓之墙”。这里说的“墙”就是城墙。而《战国策·齐策二》所说,“今大王并吞天下,臣愚窃以为宜易其政,修其道,明王道,设仁义……”这里的“墙”也还是城墙。可知城墙之“墙”和宫室之“墙”,古代都是存在的。

那么,古人用“墻”字,是否都指城墙呢?查《说文》及《释名》等,我们发现,“墻”的字形演变路线是这样的: 由上图可以看出,“墻”字最早写作“牆”,形如“高”边加“土”,显然会意为高楼。而“高”边上加“土”(或者“土”上下各一“高”)的字很多,本义表示“高大”。由此可以推出,“墻”初文当表示宫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后来,“墻”字减笔为“墻”,形状改为“高”头加“土”,本义也变为“围墙”“城墙”。再以后,“墻”又减笔为“墻”,字形改为“高”头加“土”中加短竖,变成今天的“墻”字。“髙”“土”为“墻”字构形的两个部件,而且二者位置有先有后,变化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墻”不是“髙”和“土”单纯的叠词复合而成。

古文字学家根据字形推断,认为“髙”“土”在“墻”字中皆表音表意,且二者的意义关系紧密。《释名》说是“相着(著)而生也。谓墙之制,上锐下方,若山之高峻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故谓之墙”,郑玄注:“墙,墉也。”可见,古代“墙”字虽然常指代城墙,但这个词语的本义应是高于地面的墙壁。至于“墉”,王伯祥先生指出,即城墙。[1]

乌晨宇乌晨宇优质答主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中,木、火、土、金、水构成了一张相互制约、不断变化的网,使世界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中。同样,建筑物的诸多构成要素(如:大木、细作、瓦木、灰作、彩画、园冶)等,也都从五行生克的原则出发,在它们的空间形式、组织结构、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等方面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五行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室内设计也有着很深的影响,比如对室内的装饰、色彩的使用、材料的选用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诸如红柱青瓦等带有五行色彩的装饰物,不仅是因为这些建筑的使用者信奉着五行学说,而且更是因为在使用这些色彩、这些材料时,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把人放在一个宇宙的整体系统中加以考虑,所以对建筑物的色彩与材料的使用都是根据整体的宇宙观来考虑的,这与西方的室内设计有相当大的区别。

“五行”又称“五材”、“五德”,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及其由其所构成的五类物质实体被称为“五行”。“五行”的特征不仅是指五类元素及其所构成的五类实物的性质特征,更主要的是指五者的动态性能和五行学说所反映的宇宙观中整体和谐的准则。因此“五行”特征的体现和五行学说的使用,就成为具有浓厚“天人合一”思想色彩的中国古建筑及古建筑室内设计的根本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木、瓦、石三大类建筑材料的色彩选择与使用,正是“五行”生、克、和原则的反映。以木为主的传统建筑色彩是朱红色与青、灰、黑色。古代帝王宫殿朱墙黄瓦,其他建筑受礼制限制不得用朱色,主要用青瓦、灰墙或黑色的木本色。木属“五行”之一,木之特性为“曲直”,其成材后坚硬质韧,具有明显的“曲直”性,同时木“产乎下,畅于上,生生不穷”。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的最根本原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