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云,“墙,垣也”。《释名》云,“墙,障也。以板壁遮蔽谓之墙”。可见,古代所谓墙,主要指筑于平地或坡地,用以遮挡视线的板壁,与今日之墙含义不尽相同。而《说文解字·土部》所收“牆”字,则指城郭、宫室一类的建筑,其解释为,“牆,邑城郭木薄曰牆”。这说明古人所谓的“牆”,是带有城墙、墙垣性质的构形复杂的建筑。这种建筑,现代汉语称之为“城墙”。
今人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往往采用“六书”中的“象形”或“会意”一说,主张文字造字时先取意象。比如对“墙”字的解释,认为“墙体”的“墙”字从“高”声,表明此“墙”象高楼;而“牆”字从“土”声,乃“培土”之“牆”,似城墙。据此推测,古人造“墙”字,确系取象于实际存在的某种物体。不过,这个物体究竟是“高墙”还是“城墙”,却还难以确定。
我们查看古代的文献资料,发现古人用“墙”字,确实有时专指城墙。如《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故谓之墙”。这里说的“墙”就是城墙。而《战国策·齐策二》所说,“今大王并吞天下,臣愚窃以为宜易其政,修其道,明王道,设仁义……”这里的“墙”也还是城墙。可知城墙之“墙”和宫室之“墙”,古代都是存在的。
那么,古人用“墻”字,是否都指城墙呢?查《说文》及《释名》等,我们发现,“墻”的字形演变路线是这样的: 由上图可以看出,“墻”字最早写作“牆”,形如“高”边加“土”,显然会意为高楼。而“高”边上加“土”(或者“土”上下各一“高”)的字很多,本义表示“高大”。由此可以推出,“墻”初文当表示宫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后来,“墻”字减笔为“墻”,形状改为“高”头加“土”,本义也变为“围墙”“城墙”。再以后,“墻”又减笔为“墻”,字形改为“高”头加“土”中加短竖,变成今天的“墻”字。“髙”“土”为“墻”字构形的两个部件,而且二者位置有先有后,变化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墻”不是“髙”和“土”单纯的叠词复合而成。
古文字学家根据字形推断,认为“髙”“土”在“墻”字中皆表音表意,且二者的意义关系紧密。《释名》说是“相着(著)而生也。谓墙之制,上锐下方,若山之高峻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故谓之墙”,郑玄注:“墙,墉也。”可见,古代“墙”字虽然常指代城墙,但这个词语的本义应是高于地面的墙壁。至于“墉”,王伯祥先生指出,即城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