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与五行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问得好! 首先,《尔雅》等古书的“五行”说中,火(南方)、土(中央)、金(西方)、水(北方)是四行;木(东方)和火(南方)对应着五行的“帝”“王”两字。可见在周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不是由五种物质决定的,而是由六种变化过程决定的——“行”就是“历程”的意思。这六条变化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升温、降温、湿润、干燥、有机体生成、有机体消亡”。这六者相生相克,循环不已。这就是最朴素的宇宙演化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礼记·月令》中的“五行”说。以土居中,西为金,东为木,南为火,北为水——方位的“五行”说就是这么得来的。这里只有四行,因为中央不用配五行之一了。这是春秋时期的思想。
再来看看《吕氏春秋》的“五行”说。火(南方)、金(西方)、水(北)、木(东)、土(中),还是五,但排列不同了。这是战国中期的思想。
最后来看看《黄帝内经》的“五行”说。木(东方)、火(南方)、金(西方),水是北方,土是中。没有提到木,是因为《内经》讲“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已经将木包含在阴中而不再单独外露了。为什么《内经》不取“土生万物”之说呢?我认为是因为其将“土”定位为“化”,即生化万物的意思,而不是承载万物的意思。这是战国末至汉初的思想。
从上可见,五行的数目不是固定的,随朝代而改变。从内容上也可见,人们对“五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那么音韵跟“五行”有什么关系呢?我的答案是,没有关系!至少没有任何有根据的关系。我找不到先秦或秦汉晋唐的典籍中有关于音声与“五行”关系的记载。
现代学者也是以近现代的民俗学和民族学材料来说明“五行”与音声之间的关系。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值得怀疑。而且即使远古先民确实存在这种观念,但在商周以来,社会变革最大,影响最深的往往是宗教观念而非民俗文化,我认为宗教方面材料更可靠一些,而民间的所谓习俗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且变化很大,不可靠之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