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属五行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中,“脉”有五种形态,即浮、沉、迟、数、虚、实。 并分别与五脏联系起来。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上部天部的脉搏,叫做浮脉,主于肺;下部地部的脉搏,叫做沉脉,主于脾;中间部位的脉搏,叫做迟脉,主于心;迅疾的脉象叫数脉,主于肝;极细而短的脉象是虚脉,主于肾;极洪大而长的脉象是实脉,主于小肠。五脏的病变,就表现在这六种脉象上。” 五脏有病则脉变,所以诊脉可以了解脏腑的情况,判断病证的性质和预后转归。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虚(微)、实(洪)、滑、涩、牢、紧等十种”。
五方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相互协调、互相影响的。人体的气血运行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相一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掌握这个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来指导我们的保健养生及治疗用药。
木、火、土、金、水五个相生相克而又互相转化的物质,这五个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在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界中和人体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称它们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个要素,称为五行。中医学以五行来概括人体五个脏器,即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五脏作为五个实体脏器,在解剖意义上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例如心肝在体表前,脾肺肾在体表后,同属木的肝、肾不属于五脏,同属木的胆、膀胱属于六腑。中医学中的五脏,更主要的是五个系统的功能单位,而不是单纯的五个实体脏器。
中医学不仅在脏器的命名上以五行来表示,在脉诊上也是以五行来表示。中医称切脉的方法为望、闻、问、切中的切,以切左寸、左关、左尺和右寸、右关、右尺十二个部位命名,脏腑器官的病变反映到脉象上,脉象异常变化显示该脏腑器官有病变,人体各脏器的异常变化,通过气和血在经脉的循环,显示在十二个诊断部位的脉象上。为了区别每个部位的脉,中医按古代地理方位命名左右大拇指处的部位为关;关的向掌侧推一个指宽处为寸,向肘侧推一个指宽处为尺;左右寸为上,互为表里心、小肠;左右关为中,互为表里肝、胆、脾、胃;左右尺为下,互为表里肾、膀胱。中医切脉的基本方法是循着寸、关、尺三个脉段、从大拇指开始,用示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示指取寸,中指取关,无名指取尺,指端平按,布指均匀,虚缓平和地切其脉象。
中医切脉不但分左右六个部位,而且对每个部位又分浮、中、沉三候,即每部位用轻、中、重三种力搜索脉象,称为三部九候。脉的部位和脉候的性质相配合,按心属火,两寸候心;肝属木,左关候肝;胆与肝互为表里,胆也候左关;脾属土,右关候脾;胃与脾互为表里,胃也候右关;肺属金,两侯肺;肾属水,左尺候肾,膀胱与肾互为表里亦候左尺;右尺独则候先天之火。由于左为阳、右为阴,候脏为阴,诊腑为阳,所以左寸亦可以候心包络、右寸可以候大肠;左尺可以候小腹、右尺可以候小肠。
根据脉属五行的脉诊理论,如果心、小肠有病,异常变化显示在左右寸脉上;肝、胆有病显示在左关脉上,脾胃有病显示在右关脉上;肺有病显示在左右寸脉上;肾、膀胱有病显示在左右尺脉上。中医切脉不仅以脉属五行表示脏器的异常变化,而且以脉象的长短、大小、深浅、紧张程度和搏动等表示疾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