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 云:“讯,问也;传也;申也”。又日:“讯,问也。从言,聿声。聿,律也。《周礼》‘大诰’谓之‘诰’,‘小诰’谓‘讯’者,皆询其事而告之之意。”可见古人以“讯”为“告知”之义。 而今人常以“讯息”、“电信”等词相称,其含义已演变为通信业中“传送消息、表达意思”的意思了。这显然与上古“讯”字的本义相距甚远。但细究起来,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很明显的——在古代通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人”来传递信息(古汉语中有不少表示“使人知晓”的字词,如“告、白、谕、宣、递、闻、达、播”等等),而这种“人与人的传播”很容易受到“人”这一载体本身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失真或延迟。为了避免这种局限,人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能摆脱“人”的传递信息的途径。于是,“物”这一载体被广泛地使用了进来。所谓“书信”就是寄信人以文字信息为内容,利用信件的形式将信息由甲地传递给乙地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却很费时费力。于是古人就用了一种巧妙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多送信,快送信”,即增加发送信息的数量,提高发送信息的速度。这样就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把更需要及时传递的信息发出并送达接收者。这就是“多快好省”中的“多快”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而这,恰恰与上古“讯”字的本义“询问,告诉”所表达的意义是相符的。
所以,今天的“信号”“信用”“讯息”“通讯”等诸多概念实际上都继承了古代“讯”字的这个“传达消息,表达意思”的内涵。它们所表达的都是一种“多快好省”的传播或沟通理念。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概念的外延得到了不断地扩展和充实。我们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应该留意到它们的这种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那么,“电”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发现,当两根电线相连时,如果其中的任何一根带电,那么另一根也会带上来相同的电压。而且,如果是负电荷向正电荷运动,或者正电荷向负电荷运动时,产生的电流方向是固定的。反之,异种电荷相互靠近时,电流的方向会因电子的传递方向不同而产生交替变化的现象。于是,他们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一套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制造出各种电器,用以传输、加工和显示信息。
可见,古人是在充分掌握了“电”的这种可重复出现的物理特征的基础上,才创造出了诸如“讯息”“通讯”“广播”以及“电视”“电话”“电脑”等概念的。而这些概念中表达的“多快好省”的理念正是建立在电的这种可重复出现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换言之,如果没有电这种物质的反复出现,这些概念是不可能产生并且延续至今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电,是这些概念存在的重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