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住房质量如何?
看了很多回答,感觉大家好像都没有说在点子上。我来做个答非所问的回答好了(手动摊手) 自住房=政府调控房价的工具+开发商盈利的项目+符合政策要求的购房人群的多一种选择。
我们首先想想为什么要建自住房,是为了遏制房价么?当然,这也是自住房存在的根本原因,为了抑制房价,政府需要控制商品房的供应,同时,还需要有另一类可供选择的住房,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于是乎,自住房就诞生了。那么,问题来了,这类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他必然要有类似的属性,不然也无法归为一类。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群什么样的人会买自住房呢?我觉得大致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资金不足的刚需群体,这类人买房主要的目的就是满足居住的需要,对房屋的品质要求没有那么高;另一种是资金充裕的改善型买家,他们购买自住房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地段、配套等条件较好,并且考虑到未来房产的交易和出租容易。
如果我们要打造一种全新的住宅产品出来,我们的出发点就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到底是要满足哪一类人的需求,然后我们从这入手去打造适合这一类人群住的自住房。而不是倒过来,先有了房子,再想着怎么迎合买房人。
现在大多数开发商搞的自住房都是倒过来的,我先有这个地盘,然后再找各种理由把这个项目做成自住房,比如限价,比如精装。我承认,这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方法了,毕竟开发商如果能把价格定得比周边低,且提供更好的装修,对于购房者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住房的定位。
既然,我们现在自住房的定位还只是作为房地产市场的调节器,那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的功能呢?比方说,在某些地区,以自住房的形式,试点土地国有化,然后在房屋交易的时候,采取类似股指的那种方式,把土地出让的收入和税收,重新分配给当地居民,不是也很好吗?(虽然这个想法很理想主义,但至少说明我们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