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麻是属什么?
麻,属于农作物,作物中的一种,而五行之中木主生长,所以麻应该是属于火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古时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归类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细分、精确。因此“火”的概念要比现在的“火”宽泛得多。 所以麻虽然属于谷物类,但在五行之中仍然归属于火。 比如人们常说的话“火烧眉毛”这里的毛应该指的是毛发,它是属于五行的土,但土所管的都是身体上的东西(身体上的官)因此说“火烧眉毛”其实是指火烧皮肤。这是很形象的描述,说明古人把皮肤也归纳在“火”的范畴里。
另外,中医理论里面也有“心主血脉”“脾气虚”“肺气虚”等说法,这里所谓的心与脾、肺其实指的就是功能,而不是今天的五脏之“心”“脾”“肺”;这些功能如果强了,人就会精力充沛,气血旺盛;反之则容易心神不宁、倦怠乏力、咳嗽呼吸短促。 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人们经常用一些带有“火”字边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当然这些理论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和体会,以及身体的不适感。 所以,古人所说的“火”实际上是一个多义的字。它与今天的五行概念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硬要区分的话,我个人的看法是,古代的“火”大于今天讲的“火”,因为它涵盖了更多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而现代的科学和哲学已经证明了许多古代所谓的“火”的现象其实是其他因素所致。 比如说中医常说的“上火”其实是指人体的阳盛造成的,这时的治法就应该清热泻火。但这只是中医的理论,而在西医看来却大都是别的病引起的,如感染造成了体温升高,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等,这些都应该清热消炎才是正确的治法,和五行似乎没太大关系。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的总称。从“五材”到“五行”是在先秦时期逐渐演变的。“五材”说首见于《左传》和《国语》:“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圣人以顺乎天,治之以五官”。这里的“五材”既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又是指五位主管物质管理的官员。五材不相为用也相成,故有“五行”之称。“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里的“五行”与“五材”义通,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尚书·泰誓下》中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这是先秦典籍中关于五行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最早的表述。
在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发展成为一种对五行物质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分析推理的宇宙观。五行家邹衍提出以五行生克关系为中心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依据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的“五德转移”、“终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进行的,“五德”之运转移反复,所以朝代亦依次兴替,各守“一行之运”,从而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五德终始”说。它使五行学说形成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相混淆的思想体系,对后来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行说虽然不是儒家首创的学说,但经儒家的改造,成为儒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周易》中多处运用五行原则进行解释:“咸,亨,利贞。取女,吉。”《彖》:“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就是以山、泽二者为同类相感应,从而得出“阴阳不相厌,故受之以咸”的结论。
所谓以“气”为本原,就是认为“气”乃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本源,它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分化为天地、阴气、阳气,万物就是由这样的“气”所构成。由“气”分化为阴阳,由此再分化为各种性质的“气” ,形成了以“气”为中介联系“形”而派生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以气为本原”和“五行相生相克”两类哲学命题联系起来的宇宙观,它不仅使宇宙构成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且对宇宙演化论也提出了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