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原理?
艾之火,能“熏灼五脏六腑”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性温,无毒……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病。”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艾叶,可熟水饮,治病,灸病,煎汤洗浴,止伤风寒湿痹……熟艾叶止崩漏下血。”“艾叶,味甘、气香,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安胎。” 也就是说,艾叶是温性的,能够透达身体各个部位,所以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而且,艾叶还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对于脱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古人用艾灸来防治疾病的时候,通常都是选用艾条悬灸或者艾灸盒温灸的方式。因为这样使得热力温和,可以让艾火的热量渗透到身体的深层,发挥其功效。 比如,在《伤寒论》中有一个方子叫做桂枝汤,它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常用方剂。不过,这个方子除了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解肌”。
那么何为“解肌”呢?张仲景在原文中说道:“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弦迟,此无少阳证者,不能发汗,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其实,这里的“解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疏解肌表”,这是发汗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如果是寒邪比较盛的疾病,比如风寒感冒初期,一般就用生姜、葱白这些辛温解表的药物煮水喝,同样可以达到发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