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酮对肾有副作用吗?
树莓酮(Raspberry ketone),化学名:4-香豆素-3-甲酸,是一种天然的芳香族化合物。1962年由英国C.A.斯托尔等人从树莓中分离得到[1]。因为其特殊的香味和良好的抗菌、防癌活性而被广泛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树莓酮可能具有抗氧化、抗糖尿病、抗炎、抗痛风等生物活性并有可能作为药物用于肥胖、II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关于树莓酮的药理作用报道较多,而对其肾毒性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解树莓酮的肾毒性,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肾病模型,观察树莓酮对肾脏病理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1、试剂与仪器 树莓酮由美国Sigma公司采购;酶标志物(ALB、AKP、CLD、LDH)检测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721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冷冻超速离心机,瑞士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倒置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
2、动物模型建立与分组 健康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g。实验前大鼠饲养一周,自由饮水进食。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不同处理:(1)正常饮食,正常饮用水(NC);(2)高脂饮食,正常饮用水(HF);(3)高脂饮食,树莓酮灌胃(HR),剂量为40mg/kg·bw.d;(4)高脂饮食,阿卡波糖灌胃(HA),剂量为25mg/kg•bw.d;(5)高脂饮食,美吡哒灌胃(MH),剂量为50 mg/kg•bw .d;(6)高脂饮食,辛伐他汀灌胃(SH),剂量为5 mg/kg•bw •d;(7)高脂饮食,山梨醇液灌胃(SR),剂量为30ml/kg•bw .d;
8)高脂饮食,尿素注射液灌胃(SU),剂量为30 ml/kg•bw .d。以上各组大鼠均给相应药品或溶液,每日一次,连续8周。 NC组和HF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
3、标本采集与处理 第8周末,所有大鼠禁食12h后,摘眼球取血,离心(1500r/min),取上清,于-20℃冰箱冻存待测;同时取心脏、肝脏、肾脏,用生理盐水冲洗表面血液,滤纸擦干,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将肾脏垂直剪开,除去被膜,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称取100mg左右放入匀浆器中,加入预冷(4℃)的生理盐水,按1:9比例研磨成匀浆,转移至EP管中,4℃、1500r/min离心20分钟,取上清于-20℃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二、观察项目及方法
1、一般情况观察 包括大鼠的一般状态、进食量、饮水量、毛发颜色和粪便性状等。
2、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ALT、AST、TG、TC、HDL和LDL含量采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3、肾功能指标 尿蛋白定量:使用德赛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微量尿液蛋白定性测试条检测。
4、组织学检查 肾脏石蜡切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 结果 一、树莓酮对大鼠体质量、食物利用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与NC组相比,HF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树莓酮治疗8周后,可显著降低高脂肪饮食大鼠的体质量(P <0.01),但较之NC组仍较高(P<0.01)。给药期间,各组大鼠食欲良好,粪便形态基本一致,无明显腹泻和便秘发生。与NC组相比,HF组大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显著降低(P <0.01);在树莓酮干预后,HDL水平明显回升,接近NC组水平,同时,甘油三酯(TG)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NC水平。见表1。
二、树莓酮对大鼠肾组织和肾脏功能的影响 高脂饮食可致大鼠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经树莓酮干预后可减轻肾脏病变程度。正常肾脏组织肾小球体积较小,结构清晰,肾小管排列整齐,间质稀少,富含血管。 而HF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变大,结构松散,可见囊腔,基底膜增厚,局部皱缩,内皮细胞间隙增大,伴有单核细胞浸润;树莓酮治疗后,上述改变均有所改善。 与NC组相比,HF组大鼠24 h尿液蛋白排泄量明显增高(P<0.01),经树莓酮干预后,可明显减少蛋白尿,但较之NC组仍较高( P <0.05)。见表1。
三、树莓酮对肾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与NC组相比,HF组的肾组织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显著上升( P <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低于同期NC组( P =0.01),丙二醛(MDA)含量则明显高于后者( P <0.01)。给予树莓酮后可显著降低肾组织中8-OHdG浓度,提高SOD活性和GSH含量,见表1。
四、树莓酮对肾损伤诱导的肾脏肥大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与NC组相比,HF组大肾质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肌酐值略有升高;树莓酮干预后可以逆转这一变化,使其接近正常水平。 与NC组相比,HF组肾脏IL-1β、IL-6及TNF-α表达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