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哪些冷码?
“冷码”,是相对“热码”而言的。“热码”,是大众化的、经常用的字和词。而“冷码”则是少用或不用的字和词。 那么,具体怎样界分?我们这里采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标准,即某字在某段时间内(以个月为例)在各类媒体上的出现频次(以次计)如果低于60那就属于“冷码”了。反之,高于这一标准的就属于“热码”。例如“2017年1月1日到31日,汉字‘一’的使用次数超过500万次,而汉字‘七’的使用次数为400多次,不到‘一’的十分之一,因此‘七’就沦为冷码了”①…… “冷码”并不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出现频率低的字称为“冷码”,并认为其难度系数高。但根据统计结果来看,这些所谓的“冷码”其实一点也不冷②。
就拿2017年1月份的统计结果来说吧,在“一”这热得发烫的“第一字”之后,排在第二的“二”出现了394.33万次;第三的“三”出现了358.33万次;第四的“四”出现了333.33万次;第五的“三”出现了285.66万次;第六的“五”出现了279.33万次;第七的“六”出现了261.00万次。这么一来,前十名的文字中,有七个字出现的频次都在两百万以上,而所有字的总和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八亿多!可见,所谓“冷码”其实是相对的——对于那些常写文章的人来说或许很冷门,但对于那些只会写简单句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打工者和未成年人来说,却一点都不冷③。 “冷码”怎么来的?
“冷码”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外来语中的“洋泾浜”式汉语,这类词语大多是改革开放后从海外流行进来的新事物和新概念;另一类是方言俗字,它们多是古代流传至今的俗语。 对于第一类“洋泾浜”式汉语来说,由于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现代汉语已经吸收了大批来自日语、韩语以及英语等的词汇。这些外语词汇刚进入汉语时,往往还保留其原有形态,如“汉堡包”“卡拉OK”等;但当其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后,就会逐渐汉化而成新词,如“棒冰”“可口可乐”等④。
第二类方言俗字主要是受普通话的影响,因为普通话不仅吸收了大部分方言的语汇,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虚词。当这些普通话中的高频词语写进文章或日记后,那些方言土话少的地区的人就会觉得很难写、很陌生,从而将其标注为“冷码”——事实上,对这些“冷码”进行梳理后发现,其中不少都是古代以来的熟语,只是由于普通话的普及才使得其在现代汉语中“返老还童”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