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通胀的原因?
1、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推动通胀的因素之一,而美国的劳工市场的状况是,缺工人! 美国最近十年,每年新增人口不到20万(中国一年40多万);而每年的移民,只要顺利入境并且找到工作,都会成为新选民并且给民主党的初选投上一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怎么可能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来迫使劳动者离职呢?而且疫情期间,为了保就业,政府还向企业发放工资补贴,企业更是没有理由拒绝接受更低成本的劳动力。所以,虽然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但是实际薪资仍然保持上涨趋势——毕竟,企业一边要支付高昂的补贴,一边还要承担物价上涨的损耗。如果劳动力的供给保持不变,企业支付更高工资的要求就会变得合理起来。但现实情况是,美国新增的移民,由于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制度,会有一段时间的“滞呆”期,这段时间内他们无法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甚至还需要企业的救助,所以在短期內,美国劳动力的供给并不会有大幅的升高。
2、在需求侧,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刺激对物价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和全球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政府的赤字规模还是相对较少的(当然,这跟美国此前的税收政策有关,即企业所得税很高,个人所得税也很可观,而中国则主要依靠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时,美联储的无限量宽松政策,也导致市场流动性的极度充裕,这种情况必然会推升资产价格,也间接促使通胀水平的上升。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通过货币政策的通胀,是一种结构性的通胀,其指向的主要是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资产。对于普通居民的生活消费来说,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这一点跟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形是非常类似的。
3、从供给侧来看,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其实是因为供需失衡导致的。原油等能源的需求大幅下降,又受到页岩油产能冲击,OPEC组织内部矛盾重重,供应端弹性不足,才导致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但同时,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会持续低迷。在供给端产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需求侧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应该还是会保持低位运行。 对美国本土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来说,外需减弱确实是一个利空,尤其是中国作为全球原材料进口的第一大市场,目前正处于去库存阶段,继续加大采购的力度有限。但考虑到美国农业产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商品化的食品原料占食品消费总额的比例不大,且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就业,政府并不希望对这些行业进行征税以增加民众生活支出。即便存在供给端的问题,但因为需求侧有着巨大的不确定,大宗商品价格很难出现大幅的上升。只有等到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重启的号角正式吹响后,这一轮的通胀周期才能最终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