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放血疗法?
放血法是古老的中医外治疗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刺疟”篇的“间日发,必热至,气盛乃发,其势快,亦欲饮,此疟气随血液流行身体各处,刺而取之血,后而饮之”。这里讲的是古人用放血的方法来治疗疟疾的症状,以使气血流通,恢复正常。 到了宋代,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首次绘制了人体全身经脉路线示意图和40个穴位,为后人学习、使用、整理经络穴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宋慈著《洗冤集录·自序》中还介绍了用放血法救治刀伤的案例;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中提到用放血法治疗中风偏枯。这些文献都证实了放血法在古时医疗中的广泛应用。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切脉平脉论》中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盖阳极似阴,阳虚则寒,自然之理也……故举凡头痛脑裂、胸满咳嗽、疮痈发热,以及癫狂抑郁、痫症痰厥,种种病机,无一非阴阳失调所致。”这指出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并用放血法调节阴阳来治疗多种疾病。 现代临床运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中医药认知程度的提高,放血法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仍显示出特有的优势,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196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立中医科,孙桂芝主任率先应用放血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孙桂芝教授是我国著名肿瘤专家,她发现的“癌毒”理论(即癌症的病因为“邪毒入侵”)、发明的“消瘤散”,设计的“双花清瘟汤加味”等方剂均应用于临床,为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孙桂芝老师开始应用放血疗法并结合中药治疗癌性发热。放血部位多在曲池、委中、涌泉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隔天或每天放血一次.一般放血量约为5毫升左右,最大不超过50毫升。 1983年,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于尔辛教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肿瘤学术文章——《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淋巴瘤60例总结》,文中介绍了他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恶性淋巴瘤60例(其中放血组36例),总有效率达到了85%以上。 199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贾英丽等发表了题为《放血疗法配合药物注射治疗乳腺癌36例》的文章,提出了放血疗法配合药物注射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放血可显著降低血脂浓度,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冠心病发作;还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起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放血还有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免疫功能,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起到抗癌效果。 放血还对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