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全国冠军可以干啥?
30岁的赵杰非常忙碌。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竞技五队的一名科研人员,他在北京城区工作、生活。同时,他每周还要进行将近10个小时的训练,坚持参加全国及国际比赛。对于他来说,忙碌而充满挑战的工作和比赛生活,让他感觉自己正青春焕发。
在19岁闯荡江湖,在散打中摸爬滚打数年后,赵杰于2005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打拳很累也很苦,但你不能轻易放弃。”临行前,师傅对他说。之后的生活,他用了10年去验证。
很多年前的一个早晨,10岁的赵杰像往常一样,在师傅的门缝里看到一张字条:“早,今天晨练吧,出3壶”(从早上5时到8时30分,是传统武术的练摊时间,出3壶就是每人出3招)。当看到赵杰在比试中一次比一次运用不同的招法获胜时,师傅欣慰地笑了。然而,从10岁进入武术世界,到30岁踏上人生另一条路的转变,赵杰用了20年。
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通过武术改变了命运。从全国冠军到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单位的科研人员,他依然保持每天半个多小时的拳不离手状态。
他对事业与未来的看法非常坚定:“即使当不成冠军,也要让武术陪伴自己终身。”确实,在赵杰的记忆中,除了艰苦的训练外,师傅还教给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使他在生活中不仅能做到进退有度、张弛有道,而且遇事冷静沉稳、果断干练。
在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之前,赵杰在北京一所普通初中读书,成绩中上。初三那年,没有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他决定去师专附中(现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武术系上学,师从许春光师傅。
在从事专业武术训练之初,他的人生目标非常实际,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在未来获得全国冠军。在他的印象里,即使不是佼佼者,但几乎所有的教练员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获得全国冠军。不过,这一目标最终却没实现,在获得六次全国冠军后,他在1997年败北。“作为专业运动员,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而且,在我看来,那些全国冠军并不是我水平的真实展现。”
在比赛过后,他并不回避自己的失利,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欣慰,对将来充满信心,并在专业武术领域不断得到提升。他的认真和努力,也让国家队教练对之青睐有加,并将其招入自家门下。
在赵杰的从武之路,有两次比较深刻的经历,都发生在与韩国武师的较量中。
在第一次和韩国选手的比赛中,赵杰在两局比赛中各输了6分。当他看到自己的得分时,非常郁闷,觉得比分实在差距太大。但当他看到对手的得分后,却觉得那些得分实至名归,自己没有输给任何人。在第二场和第三场比赛中,赵杰先后战胜对手。
第二次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武术表演上,赵杰领衔的国家队获得了团体冠军。比赛前,韩国队总认为自己一定会获得前三名。然而,比赛一开始,韩国队3名选手均被淘汰。获得冠军后,赵杰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对着韩国观众高喊:“我是中国队的赵杰,我获得了团体金牌!”
对于比赛胜利的渴望、对于武术的挚爱,让赵杰最终成为国家散打队队员、前中国武术协会业余训练中心副主任兼主教练。多年来的日夜苦练没有白白付出,他的脚下布满了血迹,胳膊、胸背等部位留下了多处伤痕。岁月流逝,他的年龄不断增长,但身上那件32式的木质“袈裟”,却在时间的磨砺中愈发光亮,那件“袈裟”所承载的记忆,也将永远留在他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