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趣,以前我也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找到答案。最近正好有机会整理了一下,在此分享。 1.“呜”的读音与含义 “呜”是象声词,指物体发出的声音。在古汉语中,还用作动词,表示哭泣、哀鸣等意思(《说文解字》)。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读wū(乌),也读wù(兀)。其中,以“乌”音为主。
2.古代的“呜呼”与现在的感叹号 我们现在使用的感叹号,又称叹号或孤号,是在宋朝才出现的符号,其形状类似于一竖。 由于叹号最初只用于文言文的句末,而文言文又多是四字一句,所以这种新符号的书写方式十分整齐,每行都是四个。这就是如今感叹号的格式来源。 而“呜呼”作为古人常用的感叹词,自然也就被用来打头来充当第一个叹号了。 所以我们现在使用感叹号时形成的习惯,其实与文言文有关。
3.古人的“呜呼”是如何写的? 古人写作时,为了美观和便于阅读,会经常调整字的布局——把两个字安排得尽量紧密,让它们看上去像一个字一样。这被称为“避就法”或者“向背法”。那么既然叹号是四个一组,那“呜呼”两字自然也会被安排成一行四格的形式。 但如果完全按照上面的规律来排的话,这样一排就会显得比较拥挤。于是古人便想出了许多巧妙的方法,来避免这样的尴尬。 如上图所示,这是清朝文学家王念孙(1744-1832年)所著《读书杂志·史记十二》中的配图,该图为王念孙修改自己书稿时的草稿,上面标注了一些勘误之处,还注有日期和批注。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是把“呜呼”两个字的上半部分连在一起,写成了一竖,然后又在下面另起一格写了完整的那两个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四格的感叹号,既美观又节省空间。 这种方法后来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后人惯用的方法之一。除了用类似的一竖代替外,还有人干脆直接省略掉中间的“口”字,写成上下两部分相连的两个字;也有的人直接把中间的部分省去不写,只留下左右两边各一个半字。比如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1701-1754年)在著作《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就用过这两种写法。 4.为什么现代人多用“唉”而不是“呜”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知: ①在古代,人们习惯将“呜呼”二字写成一行四格的感叹号形式,以适应整体美观需求。直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一些古籍文献中使用到这种形式的感叹号。
②从清朝中期开始,人们更倾向于将“呜呼”写成上下两部分的形式,即只保留下半部分的口字形结构,同时省去了左半边的一个竖折钩及右半边的两点。因为如此一来整个字便只剩下一个完整的偏旁部首,看起来比前者更加简洁利落。 这两种形式延续至今,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更喜欢通过键盘来完成所有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上下结构的感叹号显然比一行四格的形式更适合用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排版。因此后者逐渐被淘汰掉了。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呜呜”“阿呜”等词语,其实只是网友们为了方便输入而采用的非标准形式而已啦~ 大家可一定要分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