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属于五行什么生肖?
“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的身躯奇特,据说体形像蛇,但只有四肢和头尾;身体颜色有黑色、银色两种说法。 它神力无穷,能大能小,变化多端——这既体现了“龙”的神秘性,也暗示着古人对龙的崇拜。 那么这种神奇动物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存在于传说之中呢? 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古代某些地区确实有龙存在过的痕迹。 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龙”字形图案。 这处遗址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在地下3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了用泥塑而成的“龙”字形图案。这条“龙”长度约有2.65米,宽约1.75米,龙头、身、尾等部分构造清晰。 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中的一根铜枝上发现两条“龙”。 这两根铜枝的年代大约是在殷墟时期(公元前14世纪),上面分别雕刻有一条盘绕的“龙”。这些“龙”的身体结构完整,并带有鳞片。 在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玉璧上刻有一颗“龙”的脑袋。 该墓地的年代大概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这块玉璧直径约为9厘米,表面光滑,中间有一孔,用于佩戴。
虽然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许多关于龙的传说,但是在现在所发现的文物中,这些“龙”或者“龙”的部件大多集中在商周时期或之前。也就是说,在战国以后,有关龙的文物几乎消失,直到明清时期才又流行起来。这正与甲骨文和金文中所记载的情况相符。在这些古文字中,有的字形象一条细长的生物盘绕,被认作是龙的化身。例如“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如图一所示,便是由四个“曲”字组成。金文的形态类似甲古文,只是更复杂一些。而到了小篆时期,“龙”的字形便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有些古籍中也记载了龙的存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躬擐甲胄,亲自征讨。蚩尤作符妖,黄之。”这段话中的“黄之”的意思就是用戟刺蚩尤,而戟尖上的红色痕迹就象征着鲜血。 除了历史典籍之外,一些地方志中也记录了当地所见所闻的“龙”。例如明朝万历年间李诩所著的《戒庵老人漫笔》中就记载了一条发生在山东莱州的“龙”,并附图为状如蜈蚣的动物:“余乡近莱州,每岁孟夏,雷震数声之后,人见长虫(蜈蚣)数百,自空而下。……长二尺有余,浑身上下,火焰般赤,首具人面,眼若铜铃。”“龙”的出现时间大约在凌晨三时至五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