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什么是山下火?
“五形”中,“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是象形文字的本字和古文。它们所代表的五行之气是最纯正的。 而“水、火、木、金、土(湿)”这五字并非五行之气的本来面貌。而是古人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而对这种变化的一种描述。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水火木金土不是五种实体,而是一种能量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个表达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把条件量化成一个数值来表述,而这个数值就是纳甲中的十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个字对应的都是一组特定的数值(阴阳性质不定,而阳阳为1,阴阳为0.5,阴阳阳为2.5)。然后这些数值被赋予五行属性,而组合起来就组成了我们的天干地支,而干支相配正好六十组,也就是一个甲子循环。
而这种量的组合,恰好反映了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着的量——能量。比如:甲木对应的是3,乙木对应的是8,二者相加等于11,而丙火相当于6,丁火就相当于9…… 这就是“纳甲”! 所以,所谓的“纳音五行”就是把六十干支用某种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个的“音符”,而这些“音符”组成的乐曲恰恰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
而“山下火”,“平地木”“炉中火”……这些都是古人的一种比喻,这种比喻和现在天文物理学家用的“恒星天球座标系”很相似。它把整个宇宙的天体都想象成是一颗颗的星体,然后把所有的星体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加以分类,并且给每一方的星体起一个字作为它的名字。比如:东方的星体命名为“木”;西方的星体命名为“金”;南方的星体命名为“火”;北方的星体命名为“水”。 在这个“天球座标系”里,宇宙中的每一个行星和每一颗恒星都有它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是用“纬度”和“经度”来表示的。 “纬”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法线,它把地球表面分成南北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各含一半,而每一方又各划分出东西两半,这样就把整个宇宙分为八个方位,而每两个相对的方位加起来,就被赋予了12个数字,它们分别代表着农历十二个月和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