棐的五行是什么?
“棐”字,在繁体字中写作“棐”(見《說文》);简体字中写作“棐”(見现代字体)。 其本義是指木器、木制器具。如《周禮·考工記·廬人》:“車駕四馬,其輈(指馬車轅)以桴(木板)鎪之,副(指車轅側板)以棐鐉之。”鄭玄注:“柎謂車輻鏵銼之也。”又如《漢書·王莽傳上》:“莽復使司命大夫孔仁廣求珍異,連歲征發,國用虛竭,人庶凋瘵(傷害、痛苦)。民復流亡,邑郡蕭條。生穀之土盡,無何處可以獰虎。”此處“生穀之土”即指可栽種糧食之土地,“獰虎”就是伐木,“邑郡蕭條”“無何處可以獰虎”的意思就是說郡縣都變得荒涼,沒有其他樹林可以砍伐了。再如《後漢書·仲長統傳》:“夫建中造俗,政道多門,然而取善則無定施,隨事而為宜者,豈非至當之道哉!”李賢註引《東觀漢紀》曰:“帝(漢和帝)雅好儒術文學之士……於是儒生争論,各陳所學,新故異端紛然並起……唯傅毅、任彥經、仲長统三人,特見優寵,常從入侍,每朝會誦詠,諸儒來詣,皆讓焉。”這裡面的“建中”就是指立身中正,“造俗”就是創作詩文。由於“建中”是褒義詞,所以仲長統這些人就在這個基礎上“取善則無定施,隨事為宜”了。
由於古時候沒有紙張,所有書籍材料都很貴重,因此“棐”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代指書籍。如《南齊書.高逸傳.陸厥》:“厥父懷祖,以書學授業于梁武帝,仕齊為晉安王綱紀。吳興沈約,與厥父俱以書學,知名於時。梁武於還宮之日,嘗幸青溪館,命約賦詩,又以书授陸厥,令為之賦。”又如宋劉攽撰《中山詩話》:“予少時讀唐詩,至‘春風一夜吹鄉夢’,語極清勁,愛翫之餘,獨憶‘風’下有一‘夜’字,頗覺累句。後得趙德麟《侯鲭录》,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亦載此事。赵云:‘歐陽公詩中一字之謬,皆為古人所賞玩。’其言甚暢。他若韓偓詩“香銷翠被”、司空曙“月落歸雲”“曉月離愁”之類,雖不減此一句,亦可證唐人以文字游戏為能事矣。”這里的“書”指的是詩集,“冊子”(書籍的編輯體例)。
棐,拼音fěi,简体汉字,左右结构,木字旁,读音为“非”音,首尾分解 Sunder:皮非,上下分解 Analyze:槦非。
古代指一种坚硬的木材(或为榧子的木),可制几案等物。王莽既篡位,起堂于前殿,图画当世贤俊,尤奇异者。”《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场功害毕,叔苴禾也。传曰:禾麻既收,而始获苴也。”又《前汉·王莽传》:“尔之群后甸人,莫不祗肃。”《唐书·高祖纪》:“有威如坚冰。”这里用为坚固之意。 《山海经·北山经》:“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棕楠。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狶。”用为小猪之意。 《山海经·西次四经》:“又西北四百里,曰梁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山海经·东次二经》:“北百八十里, 曰灌湘之山,舜之所葬,在洞庭之野。爰有嘉树,饮食百神,方百里。” 《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勿伸,式讹尔心。胡能有定,杀身亡人。”《左传·桓公六年》:“凡物不足以讲事者,弗陈于上,礼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吾闻之,圣人达节,人使然也,杀身以成仁,《易·屯卦》:“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诗经·大雅·緜》:“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管子·法法》:“是以其国乱危,无不亲祸,故国残。其国残也,不以其无功故也,天下固有功而残者矣。其所以残者,以其有不胜之政也。”《荀子·子道》:“夫是之谓至通。”《谷梁传·隐公元年》:“其不言王正月者,不系于周也。”《庄子·天地》:“子之徒,以为万物不过生于得失,可。然启可勿已邪,必遗神气,乱人志性,孰能去得失以任其所为邪!”《后汉书·光武帝纪》:“又诏曰:‘惟贤能开民,化之所存也。方今选举,不遵旧典,芬芳不御,腐败是充,是以世渐陵迟,俗多恁怨。’”《魏书·地形志上》:“齐献武王以为司农寺主仓,不可为仓名,改仓城县为汶阳县。”《新唐书·褚亮传》:“太宗又以其有史才,诏更缀次,进爵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