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是什么生肖?
“以虫治虫”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据说在菲律宾苏禄海的一个岛上,曾发生过这样一幕—— 当地居民看到渔民打捞上来很多虾,但是不久这些虾全都死了。原来,渔民捕捞上来的不是虾,而是会吃虾的异尖线虫(海洋肠道寄生虫)。这些异尖线虫一进入渔网就钻到了虾的肚子里,等它们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晚了…… 这其实是一种“以虫治虫”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原来,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当它入侵到小鱼小虾的身体里时,异尖线虫必须边前行边撕咬,这样才能开辟出前进的道路。然而在异尖线虫准备攻击食物的时候,其身体的伸缩性会大打折扣,这就给小鱼小虾提供了逃跑的机会。如果此时小鱼小虾快速游动并不断变换方向,异尖线虫很难得手。
为了诱使异尖线虫攻击自己,渔民经常把刚刚捕捞上来的鱼或虾放到水里,这时鱼或虾拼命挣扎,使得异尖线虫误以为它们是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于是蜂拥而上展开攻击。然而,这一招对死鱼或者经过处理的熟鱼就不起作用了。 除了异尖线虫外,像蛔目、异蚤目的寄生虫也经常采用“以虫治虫”的策略来清除体内的宿主体内,常见的例子包括蛔目的蛔目异尖科和异蚤目的异蚤科。
对于人类而言,一些寄生虫也可能运用这种策略来清除人体内的肠道细菌。 比如,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探讨蛔目异尖科寄生虫是如何消灭消化道的有害菌时不小心发现了这个秘密: 他们发现这种虫子在消化道里面“横行霸道”时,先是绕着有害菌转圈,然后突然启动攻击模式,将肠黏膜表层腐蚀出一个洞,紧接着钻到这个洞中,最后通过蠕动将这一区域清洗干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虫子首先攻击那些看起来活动能力较差的细菌,而那些表面具有抗性(抗微生物蛋白)的细菌则不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