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字五行是不是火?
“景”,繁体字寫作“景”,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景,光也。从日,京聲。”段玉裁注箋:“按‘景’篆從日在上方。”可知“景”字的本義就是日光,與“影”相對而然。“景”字五行的屬性當然是火。
《康熙字典》則进一步指出了“景”字多為日頭的形狀,因此又有木多的意思:“景,古文作景。……” 又曰:“《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俱景。……古文字作景。……唐劉禹錫詩:‘露濕秋香滿池沼。’即此意。”所以“景”又属木。
那麼,既然“景”五行属火、五行属木,該如何理解古人所云“景屬土”呢?我想來也许有兩種解释:一是上古時代的“土”字還沒有進入“五行”之中,所以古人說“土”時便借用“景”字表示(比如陶淵明的《停雲》其一:“景風掃齊葉,朝雨滌叢蘭。”),這樣一來“景”自然屬土;二是古人的“五行”說並不是那么規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比如張中行的《禮記正譌》就認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都是错的,“惟火生土”才是正确的。按照這樣的解釋,“景”字屬土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贊同第二種解釋。因為“五行”之說本為道家所講,道家重的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因此很多概念並非严格按照天地人三才構成的。比如“水”“火”“木”“金”,這四個字都是上下结构,而“土”字则是左右結構,可是水克火、火克金的規律卻被完全继承了下來。
另外,“五行”中的“水土”常常結合一起考慮,如“坤乾”,或形容土地茂盛,如“沃野”。“土”在這些搭配中似乎成了五行中最根本的元素了。所以把“景”字解釋成屬土也很有理由。 至于“景”字屬火還屬木,歷代註疏家的見解基本一致。唯獨清代儒者朱駿聲在《說文通詁》中主張“景”字屬土,他的學說在後世影響極大,故現在很多工具書都沿襲了他的錯誤說法。
有部分带景字旁的字是火属性,而有部分带景字旁的字五行属于金属性。关于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火”字的形状就像熊熊燃烧着的火焰,并且古人认为日月星也应该是热的,因此,人们用火焰般的线条来组成这些发光体的名称。比如,“星”字左边的部分就是“火”的变形,“日”“月”“照”“灯”“明”等字的构形也用到了这个部件。在古人看来,“景”就是太阳光照耀大地,因此,“景”也从“火”。
在现在,景这个字多读为jǐng,其含义主要有:1、景物、景致,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2、景象,如风景这边独好;3、情况,如实情实景;4、敬辞,用于称对方的事物。如大作、大景。5、姓氏,如清朝时著名的军事将领:景廷斌。
景字的繁体字本为“景”,后来才简化成了“景”。景字在古代还有两个假借的含义:第一个为“影”字的假借字,如光射无影。——《庄子·人间世》。第二个为“敬”字的假借字,如“景行(行动、举止、言语值得敬仰)”。成语“高山景行”的意思就是:用以称颂崇高的德行。“行”在这里不读xíng,而读作háng。
“景”字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为“大”,如“景行”就是指“大路”。“景”字还有个字义为“日光”,成语“景星凤凰”(景星:吉祥之神)即为此义。古时也指日光、阳光的反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影子”,因而“景”也是一般借指“影”的意思。如唐人高适的《别王彻》一诗中所说:“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寄怀君子是幽梦,抚念小仆比漂蓬,此意而今何日尽,两人分影百忧中。”
“景”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意义载体,其本义为“大”,如“景行”是指“大路”;“景”字也可引申为“深远”如“永怀当来仪”(《诗经·小雅·大东》);也可引申作“善”解,如《论语·八佾》篇中所说:“其斯之谓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中所说:“臣之愚志,虑不如斯,是以敢献薄议,上以备阙遗,下以扬景志也。”。“景”字在古时还被读作jǐng,也即现在所说的“景”字。读作jǐng时,其本义为“光明”,如《老子》所说:“玄之又玄兮,众妙之门”。引申义为“日光”和“阳光”。如《后汉书·郭躬传》:“躬字兴,汝南南就人也。父弘,字长卿。躬少为郡吏,以谒者督军营。永平十三年,从吴汉讨武陵蛮。”又如《说文解字》中所说:“景,日光也。”又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愿陛下忍痛拜臣以谢天下。”又如晋人的《景星》诗所说:“星垂天际,影落江中。景星朝夕,光辉满空。影随舟转,宛在天中,吾当浮槎击汰,鼓柁乘风,直入天汉,扪摸苍龙。
“景”字在古时还有“景象”、“景况”、“情况”等意思,如《诗·小雅·鹿鸣》中所说:“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又如“景”字在古汉语中还有“大”的意思,如《诗·小雅·大雅》中所说:“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又如《礼记·曲礼下》中所说:“公侯,伯也。子男,伯也。公侯,伯同姓也。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