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大刀用什么意思?
首先,“大刀”应该是指乒乓球拍的大刀式柄型,而不是真的用大刀来打球(估计能拿这玩意打乒乓球的人也没几个); 其次,这种造型的手柄在市面上是买不到的,必须自己定制,因为它的原理和普通的直板反手打法不一样(就是不用横板那种反手的“拱”,而是像切菜一样“削”球),所以需要特别定做。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厂商推出类似大刀的手柄,但那已经是后话了…… 在80年代之前,我国乒乓球队一直是以直板单面攻为主,那个时候运动员的球拍大多都为刀片型(也就是现在的双面发力),也有少部分人使用大刀型的。 后来由于国外运动员开始大量使用纤维板,并且出现了海绵厚度越打越薄的新技术,使我国的运动员也开始使用起纤维板来。但由于传统的影响力,以及当时国内还无法生产性能优异的全海棉套胶(如729的系列套胶直到九十年代才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所以当时的运动员虽然用了纤维板,但仍然使用的是“单层海绵+单面粘贴”的方式,这样打出来的效果和原来刀片型球拍的效果差不多,只是增加了弹性,而球拍的重量却没有增加多少(其实就算是现在的七层海绵的球拍,如果海绵很厚的话,重量也是差不多的)。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也逐渐掌握了海绵加工的技术,这时七层海绵的球拍才开始流行起来。当然这时候的七层海绵还是有一定弹性的,并不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具有高缓冲性能的海绵。而且那时的套胶性能也不是很好,都是国产的套胶,手感十分厚重。 所以这一时期的运动员所使用的球拍应该是介于今天的中端球拍和入门球拍之间,价格也不便宜,据说当时的国家队队服加上球拍一套要10多万人民币。
到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展,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制作出更轻薄的芯片,从而也应用在了乒乓球拍上。 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进,我们终于可以制作出超薄型海绵,再加上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使得我们的套胶可以在保持较高弹力的同时,拥有不错的控球能力(以往高弹性的套胶很容易漏球),从而诞生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乒乓球拍。 用今天的话来说,以前的那些所谓高档的球拍已经可以算是低端产品了,因为它们的性能并不能够满足现代职业运动员的需求,因此许多业余爱好者也就渐渐放弃了使用这种老式的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