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在五行中属什么?
中国上古时期,人们根据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情况来划分时间。在《夏小正》中,正月“日在营室”,二月“日在奎”,三月“日在昴”,四月“日在毕”,五月“日在觜觿”,六月“日在柳”,七月“日在房”,八月“日在心”,九月“日在尾”,十月“日在箕”十一月“日在斗”十二月“日在牛” 其中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十二月的“日”指太阳,二月、三月、五月、六月、八月的“日”是指月亮。也就是说,除了正月和十二月外,其他各月都是先有太阳后有月亮。
正月“日在营室”,说明此时太阳处在井底,又因为正月是岁首,所以此时太阳又称为“元旦之阳”;二月“日在奎”,此时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从西方落下;三月“日在昴”,此时太阳到头顶,而月亮还没到头顶;四月“日在毕”,此时太阳西斜,月亮东斜;五月“日在觜觿”,此時月球已移到东南方,而太阳还在西北方;六月“日在柳”,此时太阳已经落山,月亮刚刚爬上东方地平线;七月“日在房”,这时太阳还没出来,而月亮已经在天空中;九月“日在尾”,此时太阳由东南方升起,而月亮则在东北方向落下。
由此可知,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一月的月亮的圆缺变化是有规律的,每个月都有“望日”,即每月十五或者十六日,这一天月亮最圆;每个月都有“晦日”,即每月最后一天,这一天月亮渐缺;每个月初都有“朔日”,即每月第一日,这一天月亮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最短。
十二个农历月各有自己的“朔日”“望日”和“晦日”,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望日: 晦日: 朔日: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因此“朔日”和“晦日”对应的是上旬或下旬,而不是整个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同样,“望日”也不一定是月圆当天,而是当月亮运行到正上方(子夜)时。
由于每年的正月初一没有固定的日期,因此不能以农历初一确定大地的属性,而要观察月初的月相,即看是否是新月,并确定是哪个新月。如果是一号前后,则是水;如果是十五至十六号,则是火;如果是二十六至二十七号,则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