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肖怎么判?
根据古代记载,人一出生就有生肖了,那么到底是依据阴历还是阳历呢?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生肖以农历记年,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完整的记录。从西周春秋至战国,人们用太岁纪年,而太岁的起点是甲子,每年起始的位置都在不同的地支位置上,这显然是以农历为依据的。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郡县制,统天百官,制定了以十月为岁首、正月为民月的历法并推行使用,此后汉唐历代均有沿用。这种以十月为岁首的历法,和现在的阳历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每个月的天数不一而已(汉唐时每月30天,今阳历年12月31天),这样到春节时农历和新年公历的时间差就会逐月拉大。到了明代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由于皇太后想要延长自己的生日庆典时间,就下旨把每年的闰月挪到腊月里,也就是今天农历年二十九或三十一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农历年和新年公历间的时间差不再扩大。
总之不论如何,上古时期的人们肯定是按农历过生的,到后来的千百年间一直延续这个习俗。可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古人却发现了这个问题:按农历干支纪年来计算年龄,到公历春节时很多人生日就已经超了整十岁了!这对于刚刚建立新中国的政府来说是很尴尬的事,毕竟人口数据是最基本的人口统计学参数,而误差较大则会带来很多问题。
于是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了全国性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历史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部联合成立了“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组,对汉代以来的星象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得出的结论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自汉武帝时代开始,我国的官方正史中记载的朔日实际上已经比实际提前了将近一个月,而这种错误却在后代被沿袭了下来!
就这样,我们一直在错误的日期中度过了几千年的光阴,所受的影响可见一斑。而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历史书上所说的“某人生于某年干支纪年某月末”都是不准确的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