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儿童有谁?
“早慧儿童”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席勒尔提出来的,指学龄前儿童表现出超常的特殊才能,如语言、数学、音乐、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早期特殊能力发展。例如,4岁的唐安罗尔,2岁半就能读书认字,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对周围的事物很有兴趣;法国的让娜从5岁开始学习绘画,她的作品曾经在欧洲各地展出;美国的小本尼德特·卡特,从3岁起,就能写、能说、能表演;香港的郭仪,5岁就能演奏18首乐曲。
在美国,有专门的专家对儿童的早期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100万名儿童中,有1万名是“神童”或“早慧儿童”,这说明“早慧”儿童属于少数,但确实存在。那么,“早慧儿童”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呢?
先天素质优越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和德国教育家席勒尔认为“早慧”现象是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大脑发育优于一般儿童。格赛尔对一位12月29日出生的男孩和一位1月7日出生的男孩进行一系列测验,结果后者表现出了比前者更为成熟的认知,说明“早慧”和大脑生理成熟存在一定的关系。格塞尔研究中的儿童属于先夭素质优越,再加上父母有意识地培养,使他们成为有先天赋的“早慧儿童”。
性格特征明显
“早慧儿童”性格特征比较明显,他们好问、好探索。有的儿童特别喜欢读书,有的儿童则很善于模仿。5岁的田方,4岁时就对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问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车,那样的车,还缠着爸爸给他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5岁时,已经可以独自乘坐公共汽车了。
父母教育得当
格塞尔的研究表明,儿童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父母教育方法等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早慧”儿童的发展尤其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诸葛亮教子就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教子名言。现代家庭,许多父母都有意无意地为孩子创造各种环境以发展其特长,如让孩子参加才艺班、多带孩子去参观、多接触大自然等,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早慧儿童”。
早慧儿童
早慧是天赋、智力及教育因素等复杂因素的组合,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在众多的早慧儿童中,有的是高智商型,有的则是语言发育早,能讲一些简单的成语,有的表现出特异功能(如能预测天气、能变魔术、有特异的审美功能能等),还有的能演奏乐器、表演戏剧、画连环画等,他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华。
早慧不等于天才
孩子出现以上的表现,不能轻易地下结论为天才(天才儿童一般指在4岁就已表现出某一方面特别超常,并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儿童)。一些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儿童,会被认为是天才,但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天才”往往变得“泯然众人矣”。
“是天才还是早熟”
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慧,要正确地区分孩子是天才还是早慧。孩子表现出异于其他孩子的表现时,应作专业的检查,以便找出是早慧还是天才儿童,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