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缺了哪一块?
幼儿园课程的构成分为五大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从总体上规范了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这五类课程中,有四类课程有相对应的教材,只有社会领域没教材。社会教育是幼儿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社会知识、社会行为等综合品质教育的总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综合品质的发展,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一、没有教材,难于落实计划
社会领域教育是新纲要的重笔之笔,是教师难下笔之笔。教育实践中有许多教师抱怨:没有教材就难于落实教育计划。教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搜集参考资料,设计教育方案。社会教育教材的匮乏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二、没有教材,难于发挥教材的示范、导向作用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桥梁和中介。有了教材,教师就可根据教材的“示范文本”实施教育计划,也便于教师熟悉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使教材的示范、导向作用得以发挥。
三、没有教材,难于进行系统的教育
课程改革实验中,幼教工作者对社会领域教材编写的研究尚有欠缺,现有的社会领域教材在内容结构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内容的同质、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系统的整体建构。由于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散乱,必然要影响社会教育的系统性,影响幼儿综合品质的和谐发展。
没有相应的教材,幼儿社会教育难以深入地开展,也难于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制定社会领域教材是必要的。在教材编写时,应避免两个误区:一、社会教育就是传授社会知识,教材可偏重社会知识的罗列;二、社会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幼儿社会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发展幼儿的社会交流能力,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幼儿社会教育的落脚点是使幼儿成为自信、自尊、合作、乐群的公民,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