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务如何?

耿袁铭耿袁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看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连着的。 首先,我国的宏观负债率(全社会债务/GDP的比值)并不高,按照IMF的统计口径,我国2017年的这个比例是36%,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但这里的债务是指金融部门之间的债务关系,并没有计入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债务,而企业的债务情况要复杂的多。以企业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要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还要糟糕。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的银行体系(金融部门)的资产端由于有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投放的基础货币可以注入到银行体系的信贷部门,因此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不但不会恶化,反而会因为资金成本的上升和坏账率的增加有所改善;但在2015年以后,央行为了刺激市场,再次开启了大水漫灌的模式,这次除了向银行体系注水以外,还通过各种手段向非银金融机构(包括信托、保险和投资公司等)融资,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但同时负债规模也迅速扩大,存款和贷款都大幅增加,导致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对于坏账的控制能力减弱。

从2015年到2017年,银行业累计新增不良贷款约4.6万亿,超过此前二十年累计处置的不良贷款数额,目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边际状态。与此同时,企业的负债端却是在不断扩大,其中又以房地产行业的债务增幅最快。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国有企业负债总额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流动负债达11.9万亿元,占总负债的59.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9个百分点!

考虑到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远低于商业银行的利息支出增速,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利润或者亏损,其现金流根本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因此可以看出如果商业银行继续维持现在这种风险偏好的话,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雷曼兄弟那样的大型银行破产事件——当然,如果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会更加暴露无遗。 这还不是最糟的情况,更糟的是目前的宏观统计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数据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仅增长了6.5%,也就是说消费能力实际上并没有跟上消费的增速,两者差距高达2.5个百分点。而根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平均收益水平仅为1.92%,如果按照8%的最低风险收益比率计算的话,商业银行用于客户的资金最多只能支持居民部门16.3%的消费需求,而现在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消费能力的不足主要还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企业部门(尤其是房地产)的负债问题,单纯解决居民储蓄—消费倾向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就能轻松化解通胀上行压力并让宏观经济回归均衡状态。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现实远没有这么美好。

金卫敏金卫敏优质答主

2019年,我国负债总额为57.06亿元 中国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中显示 我国的政府负债占GDP的36%左右(去年是48%) 这意味着 如果把中国的土地卖了来还债的话 可以把整个国家卖出去一次,卖掉的土地够填平地球表面了 而这仅仅只是政府的负债!!! 我们知道 企业和个人也有负债 所以我们算上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后 我们的总负债是多少呢 根据IMF估算的数据 全世界的人均负债大概是50万人民币/人 我估计如果加上企业的负债 可能人均数更高一些。。。 所以说,这么高的负债真的不算啥吧。而且这么多年来 我们的GDP平均每年都是正增长的 也就是说 在这种高负债的情况下GDP还是在增长啊 说明中国经济还是很有活力的嘛 大家是不是应该更乐观一点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