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属于五行的什么?
水 属于五行之中的“水”,属阴。 “上善若水”,水是万物之源,滋润着大地,养育了众生。 鱼生活在水里,以水为生命之源,自然属于水。 所以“渔”就是“捕鱼和捕猎水生动物”的意思。 这个字反映的是原始狩猎采集民族的渔猎生活形态,是原始人的基本经济活动,也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 原始人普遍信仰神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有着超乎寻常的解释,而渔猎在原始人看来与神明关系密切。
古代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有很多有关鱼的传说,而在印度河沿岸的原始部落则认为鱼是被神灵变成了石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鱼的神话,如鲤鱼跳龙门、庄周的蝴蝶梦等。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先民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神韵。同时,也说明“渔”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多么令人敬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把一年分成四季,又把每一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合称“四时八节”,这就是“五行”的来源。即以四季加孟、仲、季共八季为八行,也叫“八卦”。“水”代表冬季,“火”代表夏季,“木”代表春季,“金”代表秋季,“土”是四季的基础,“雨”和“风”分属春季和冬季,“雷”和“阳”分属春季和夏季。其中,在四时与五行的配属上,有一种占卜术盛行一时的国家叫做楚把火配给夏季,而另一种占卜技术发达的国家叫做齐则把火配给春季,两种配属方法并存。
后经过易学家统一整理,“五材”取代了“八卦”而成为“五行”,并且从《洪范》开始,“五材”就以“金、木、水、火、土”的秩序出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材的秩序与四时配属的关系,在《尚书洪范》中没有明确说明。后来《左传•襄公25年》晋侯卜,遇《乾》之《姤》,五动也。晋人解曰:“体有藏。乘其龙”。董仲舒《五行对》解释说:“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汉书?艺文志》说:“五行者,五官之象也。比阴阳之所谓。法四时而象其行焉也”。所以五行的五材就是五官对应的五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木”代表东方,“金”代表西方,“土”代表中央,五材与五时即孟、仲、季三春、三夏、三秋、三冬中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以及每年最后一个季月合称“五时”相配时,按照《洪范》的“五材”秩序:“水、火、木、金、土”配“五时”为孟冬、仲夏、仲春、孟秋、季月(亥、午、卯、酉、戌)。《左传•襄公25年》记载晋国占筮,筮得《乾》卦,五爻动,变成《姤》卦。五爻在《乾》卦中所处位置是中爻。中爻对应五材中的“中行”即“火”,按照以上“五材”秩序配“五时”为“午”。“乘其龙”就是“乾为龙”加上《乾》卦五爻变所以“五龙”就是“午”位上五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