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们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也是中医理论中五脏的象征性物质基础。那么,“被”的五行是什么呢? 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不能直接看到人体的五脏六腑,为了观察身体的状况,就把身体当做自然,把五脏当成五大类元素,把六腑当作小五类元素,把血液和津液等视为流动的载体。也就是说,在古人体现生理功能或病变的时候,会用元素来表述其状态。《黄帝内经》里就提到:“有渐于脉,脉渐进者,微邪入而病状甚;…有渐于腑,腑渐进者,微邪入而病气溢。”“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
这里的风其实就是一种病邪,它最先犯上作乱的部位是经脉,然后是腑脏。因为风性属阳动之风,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它总是从体表和四肢末梢向里深入,逐渐加重病情。这是用五行的方式来解释病理现象。 同样,当病人来就诊时,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发现疾病发生在经络系统或是脏腑器官,就可以初步判断出疾病的五行属性。如果病人说是最近受凉后发病的,那一定是受了外面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的侵犯,而且是从肌表渐渐侵入体内的,这就证明了风、寒、湿、燥、火都有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 如果说现代医学检查出了病因,如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可以服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中医则仍然要辨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然后进行祛邪扶正的治疗。由于细菌是具有毒性的,属于阴类的物质,所以治疗时一定要选择阳类的药物,或者制造阳的环境,使它在里边无法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