湬字五行属什么?
“淾”字的【五行】属性为水,并非“火”“金”“木”。 “火”、“金”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康熙字典》“淾”的页码是317,解释如下: 又【水部】:“淾,水也。”(同上) 《中华大字典》“淾”页码664,解释如下: 又【水】:“淾,水也。” 《汉语大词典》“淾”页码1066,解释如下: 由此可知,古代的学者们认为“淾”字五行属水。 那么这个“水”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先看“淾”的部首“氵”,再看《说文解字》中“淾”字的解释: “水中可飮者。从水夋声。” 也就是说,古代的学者们认为“淾”字本义是指可以喝的江水或河水。那么根据许慎的解释,“汬”字的水旁其实是表示“水”的字形,而“夋”就是“声音”的意思了。于是,“淾”字就由“水”(第一声)和“夋”(第四声)两个字组成。
那么,“水中可饮者”的“水”是什么意义呢? 是第一个含义,即“水”指江河湖海等天然水源。 用今天的语言来解释,“水中可饮者”的“水生”应该写作“水生生物”中的“生”。 “水生”指代的是能够生活在水里的生物。 那么,“水生”用五行的说法又应该是属水的。 但是,“水木清华”的“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清澈的水”。 古人把清水叫做“水”,浊水则被称为“泥水”或者“污水”。所以“水木清华”中的“水”应该是浊水,不可能是“水生”的含义。 所以,“水木清华”的“水”应该属土。 同理,“水火不相容”的“水”也是属火的。
我怀疑这种错误是“相濡以沫”的“濡”字误导的。古代学者们在分析这个字的时候,发现左半边是“氵(水)”,右半边是“儒”,于是便有了“濡,湿也……从水,儒声。” 这样一来,这个“濡”字就同时含有水和土的成分了。用现代的语言描述就是:沼泽中的水草。 而这个“沼泽”显然不是自然界的天然沼泽,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几千年前,中原一带的主要天然湿地是湖泊和河流,而不是沼泽。人们也不会把湖泊和河流称作“沼泽”。
这些湿地除了滋润土地,提供水土资源外,最大的功能还来自于它们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它们像容纳洪水的孩子,每当洪水来了,就把它容纳起来,待潮汐退去后再重新释放。 这样的环境最适合养鱼和养蛤蜊了。因此古人说“濡,水精之所含育也。” (《广雅·释水》) 也就是水中的卵胎生了小鱼,小鱼长大了变成泥鳅之类的大鱼。这个过程是“水”的繁衍过程,也就是“生育”的意思。而这种能繁衍的生物,在古代都属于“生物”的范畴。 所以我说是“濡,湿也……”的错误导致了后面的诸多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