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火什么生肖?
“春”在《春秋》中的含义 春秋时代所谓的“春”,实际上是指周历的正月和立春,而周历与现在的农历不同,它有十二月、一月两个正月,还有夏正、商正等名称(见东汉班固的《汉书·律历志》),其正月分别对应现在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而不是现在农历的一月。
从出土的简膜资料来看,古人是按上述十二个月计算“春”的(见刘钊《古文字構形學上編》356頁所引西汉材料)。所以《春秋》所谓“春”的意思,就是指春季开始的时候,即今天公历三月下旬到四月。 但这一时期正是周王室最为虚弱的时候,内不能制诸侯,外不能卫疆土。据《春秋》记载,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0年),郑国入侵卫国;十二年(公元前699年),齐国入侵鲁国;十五年(公元前696年),宋国入侵郑国,这都是春秋时期的战例。
这些战争发生在《春秋》所谓的“春”期间,当然可以理解为时值春天,但此时其实正值农历二月,离春分已不远了。把“春”解释为春季开始的时候,是不合适的。 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矛盾呢?我认为这可能与古代历法的一个特点有关——一年之中有两个春季。从节气上讲,立春之后雨水之前,确实是一年之春的开始;但从月份上讲,正月和二月都是春季。
以周王畿地区而言,二月中旬已有“桃始华”(《礼记·月令》),三月初“仲春之月,桃花开”(《礼记·郊特牲》),到了二月末,“中和气盛”(孙诒让《周礼正义》),所以从节气上看,似乎已过了春天。但是从月份上看,刚进入二月,离“春”尚远。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论语·先进》)”的原因所在——因为二月还未过完,所谓“暮春”就是二月末的三月初。因此“春”的含义其实就是指这个时间段,即公历的三月下旬至四月。 “秋”在《春秋》里的含义 “秋”在《春秋》里指代的时间段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立秋后的九月十月这两个月,二是指秋天作物成熟的时候。
其中第二层的含义与农历有关,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春秋》的记载,有些“秋”其实是冬天。比如襄公三年(公元前640年)“晋伐秦,败秦军于麻隧(在今陕西咸阳东)”,《春秋》谓“冬,秦伯伐晋”,说明这次战争的日期是在冬至以后。又如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晋灭鼓(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谓“秋七月辛酉,晋灭鼓”,说明晋国灭鼓在立秋后第七日。
以上均说明《春秋》所谓的“秋”,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也许是因为西周金文中的“秋”字写作“”,像收割禾稼的形象,本来指的就是收获季节。但由于周王室的权力早已名存实亡,许多诸侯国不再把王室作为天子看待,于是《春秋》的作者认为诸侯有权废除王命规定的节令,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制定自己的法律和赋税制度,故“秋”也就成了他们说了算的季节。至于是否真的处于“秋”的阶段,那就不是作者考虑的范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春秋》所谓的“秋”,其实相当于今天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