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的眼光”就是“宏观观察、微观分析”相结合,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大系统里进行考察,寻找其内在规律。 “五行观”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观察结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阴阳,即是自然界中相互对立但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力量或现象;所谓五行,则是自然界中具有相生相克关系的五种物质或现象。 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每类各包含三种具体事物(如图)。
在传统的中医、中医针灸中,五脏与五方的联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库,如心属火,主炎热夏季;肾属水,主寒冷冬季。临床上遇寒热病症需调治脏腑时,便要考虑到季节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以时间而论,一年可分为春秋冬夏四个季节,一日也可划分为朝(春)、日(夏)、晡(秋)、夜(冬)四个时间段。如此细致的时间划分,在古代医书中是找得到的。
当然,这种四时划分法只适用于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对于地处高原、热带的人群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因人而异。 我们现在所学的五行知识,多出自于《黄帝内经》。其中关于五行的描述比较简约,需要读者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加以发挥、充实。古人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形象地比附为自然界中的西(金)、南(火)、北(水)、东(木)、中(土)。
同时指出,五行的变化是人通过自身活动对自然界的顺应与干预的结果。所以学习五行学说不能死板硬套,而应注意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黄帝内经》认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们应当顺其自然,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合理膳食,劳逸结合,保持心态平和,只有这样才可能远离疾病,健康长寿。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一方面表示天体的五个方位(东、南、中、西、北),另一方面表示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以木为例,大地植物为木,甲乙木则为东方之木,春季之木;丙丁火为南方之火,夏季之火;庚辛金为西方之金,秋季之金;壬癸水为北方之水,冬季之水;戊己土为中央之土(戊土偏阳,为阳土;己土偏阴,为阴土),长夏之土。古人认为以土为中心,木(东方)和火(南方)为阳,金(西方)和水(北方)为阴,而中央之土既为阴木所化,又为阳金所化,故具阴阳转化的中介作用。
五行之气循环运行,周而复始,“木生火”(如木能燃为火);“火生土”(如火烧后化为灰烬);“土生金”(如金属取自于土壤);“金生水”(如金属器触之有凉觉);“水生木”(如木必借水养),“旺极则衰,此消彼长”(如春木旺极则衰,火即旺起;夏火旺极则衰,土即旺起……)。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一样,亦以“五行”作为表述的形式,即以木、火、土、金、水来概括和说明它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称为“五脏”(肝、心、脾、肺、肾)。肝属木,有疏通、调畅气血的作用;心属火,有炎热升腾、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脾属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属金,有肃降、清化之功;肾属水,有主水、藏精、生长和繁殖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运动。(如肝血赖于脾土所化,故脾土为肝木之母;脾土又赖于肾水(阴)的滋养,才能维持正常功能,所以说肾水为脾土之母。)由于脏腑和经络、脏腑和形体、脏腑与官窍间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人体的经络、形体与窍等,也就相应地附属于五脏,纳入“五行”之中,构成了人体的“五行”系统。这就是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地说就是:“心、小肠、暑、脉、舌”属火(母);“肝、胆、筋、爪、目”属木(子);“脾、胃、唇、口、肉”属土(母);“肺、大肠、皮、毛、鼻”属金(子);“肾、膀胱、骨、发、耳”属水(母)。(上述器官和组织的发病,就属其系的所主,以此形成了一定的治疗规律,如“能食减肉”、“唇口糜烂”为脾土失常而发生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