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为什么不叫躺室?
我们大脑里有一个记忆系统,这个记忆系统会让我们把遇到的事物与之前经历过的事进行对比,加以识别,从而形成我们的回忆。而嗅觉、味觉、听觉这些感知器官是最先被利用来营造氛围的。 比如你走进一间房子,最先感受到的是气味,是“闻”到的,然后你才能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通过对比)。如果这间房子的味道很好闻,那你的回忆里就会下意识地添加美好快乐的标签。同样,如果这间房的味道很难闻,那个糟糕的记忆就会占上风。所以我们会说“这间客房真干净啊/真脏啊”“这间教室有股灰尘味/木料味”…… 所以房间有没有睡觉的意思,完全取决于它的气味。要是气味的标识搞定了,其他的感官也很快会被带进来,让记忆更加牢固。所以说在房间里呆着,先闻到气味再看到其他的,这是最符合认知规律的。
但如果你要先看见再闻气味,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得花点功夫。比如在房间里烧一根蜡烛,它先照亮的是面前的东西,随后光线才会传到我们的眼里,这时我们的大脑会误以为光源就在那里,于是乎气味也会被带过来。 但是如果你先走到一个没开灯的房间,你会怎么判断这个房间到底是干不干净呢?你得碰一碰,摸一摸,甚至得嗅一嗅才能判断吧——这时候触觉和嗅觉发挥了作用。可见光是最容易被塑造感觉的感官。
但是声音不一样,声音是一种震动,你是感受不到的,除非你有特例。因此你不能像改变光线、气味那样去主动改变声音。也就是说,从感知的角度来看,声音对空间的定义是没有作用的(只有时间上的作用,在时间上是连贯的声音构成一段完整的可被回忆的画面)。而睡眠的时候是不存在时间的延续性的,所以卧室不叫躺室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以上只是从生理层面的分析。我其实还想从社会层面分析为什么我们会有“卧房→卧室”的说法,但一时半会想不到,如果有人有更好解释,欢迎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