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肝子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药植志》:“治肾炎。”《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肝炎腹水,浮肿。”《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尿,解毒,消炎。主治肾炎;外用治痈疖,毒蛇咬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夏,秋采集,晒干备用。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末敷患处。痈疖初起:鲜兔肝子适量,野菊花30克,捣烂外敷。痈疖已溃:鲜兔肝子30克,大青叶、马蹄金各15克,煎水外洗。毒蛇咬伤:鲜兔肝子30克,野菊叶、铁扫帚根、鱼鳅串根各15克,煎水外洗,每天1-2次。用量3-9克。肾炎浮肿:兔肝子9克,木通、泽泻、车前子各6克,水煎服。”
《中药大辞典》:“夏、秋季采收,除去泥土,晒干或切片晒干。”《全国中草药汇编》:“多年生草本,高15~25cm。根茎短,丛生多数须根。茎数条或单一,斜升,多紫色,有纵棱而粗糙,基部节上有时生小根。单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6~16m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下半部茎生叶作鞘状抱茎,全缘或有时微呈波状;无柄。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有多数花;总花梗细长,多紫色;萼片、花瓣各5,宿萼与花梗同色,卵形,花瓣倒卵形,白色,基部带淡紫色;雄蕊5,子房2室,花柱宿存,果实球形,直径0.5mm,红紫色。果期6~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