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什么都不会?
因为孩子是感性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常对孩子说,你已经11岁了,你是一个男子汉了,你得学会为爸爸妈妈着想了······这些话,都是在理性层面进行讨论,要孩子们考虑长远、站在另一个立场思考问题。实际上,孩子是感性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不能用成人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他们的世界,没有“责任”二字,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高兴了就说,不高兴了就哭。比如让他倒垃圾,他很烦;让他替劳累的妈妈分担一下,他不干!因为倒垃圾、分担家务等责任需要孩子压制内心的“自我”,需要他们“不自由”,这与他们想要如何就如何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孩子是情绪化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孩子们总是在家任性、在外懦弱,想要什么非要不可,遇到委屈就要哭······这些,都是情绪化的表现,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能用“有章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非要,理由很简单:我就喜欢!遇到别人小打小闹,立马哭鼻子,理由很充分:他打我······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们就像没头苍蝇,看到什么追什么,受到什么情绪影响就怎么样。这就是孩子们情绪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
因为孩子是叛逆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有一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没有不叛逆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孩子,而是得好好问问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孩子叛逆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没有叛逆的孩子不健康,只是我们需要做好引导。孩子们的叛逆,让他们不再无条件服从、不再完全依赖家长和老师,而是开始有自己想法,但正处于“想做大人,又舍不得孩子气”的节点上,也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这就让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而非“正确的方法”来做事,从而导致行为“离谱”。比如,家长管着,孩子偏要反抗;家长不管,孩子又不知道该做啥······
“孩子是爹娘的一半”,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惯,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变得什么都不会。俗话说的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我们怎么教育孩子,都会在孩子身上有所体现。比如,父母经常吵架,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从而性格暴躁、胆小懦弱等;比如,父母平时下班后经常玩手机、打游戏、喝酒应酬等,会让孩子养成“不主动做事”的习惯······